實在很慚愧,對於社會類議題,我接觸的並不多,實在是因為敝司長期以來重環輕文,但這並不是說敝司對人身安全嗤之以鼻,相反地,敝司是我出道以來,在勞工安全議題著墨最深的公司了,也因此很諷刺地,有關S的議題,多半是由職業安全與衛生來撐場。
這也導致敝司就坊間近期熱門的社會類議題,顯得有點避重就輕。例如,性別議題,很不巧,敝司所在產業,正是赤裸裸的陽盛陰衰,也不免造成重男輕女的印象。曾經,在高層會議裡我們提出了該如何扭轉這類現象的討論,討論也毫不意外地開了花,倒不是高層不願改變,而是以產業結構而言,這是歷史共業,難道性別應該凌駕於能力之上?這顯然不是正確的對策,最多只是政治正確。
政治正確,恐怕是大部分社會類議題的原罪了。因其核心源於「人權」– 這個本身非常抽象的概念,具有高度相對性。因此,概念上較無關生死存亡的,就多少就被認為是小題大作。例如與種族滅絕、童工剝削相比,DEI、性別平等這類議題,顯得無足輕重,感覺是有錢有閒的好野人在做的無病呻吟。
然而,反過來想,正因為我們有餘裕來探討這類議題,我們才能過著所謂進步的生活。
因為系統必須存在,才有使用的機會;有使用的機會,才有討論的空間;有討論的空間,也才有進步的可能。
社會類議題存在的可愛之處,在於它突顯了對主流價值的修正,不管在哪個年代,也不限於哪個議題。在DEI中是對於父權的反動(性別平等)、主流民族的反動(少數民族);在勞工權益中,是對高工時的反動(work life balance)、或對於封閉職場的反動(員工訓練)。
社會類議題也與在地文化、勞動法規高度相關。例如在歐洲談論勞工權益的力道,和在台灣是不同級別,這份底氣來自於歐洲勞動法的保障。其實,天下的烏鴉一般黑,歐洲也有慣老闆,鑽法律漏洞,苛刻員工的,多有所聞,然而在歐洲勞動法的保障下,歐洲勞工相對還是擁有更多權利,這除了法建制的支持以外,還加上社會文化的認同,有了主流意識的「監督」,法律才有被執行和落實的底氣。
真心希望有朝一日,ESG的浪潮可以成為推動立法改革的力量,台灣模範勞工可以擁有和歐洲勞工同等的權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