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sgisjean

歐洲醒來之後

這兩天參加了公司活動,活動中邀請了能源專家來談能源轉型。

 

歐洲早在京都議定書即加入減碳的行列,當初要求的目標是在2008-2012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1990年水平平均再減5.2%。再來到了2015年巴黎協定,當時人人對永續的決心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幾乎所有國家都參與了此協定,進而也催生了現在耳熟人祥的Net-zero目標:以1990年為基準,2030年減碳至少55%以上,2050年達淨零。

 

歐洲向來以永續資優生為傲,將永續目標視為己任,大力推廣促成。觀察巴黎協定與京都議定書,不難發現巴黎議定書的目標相比之下十分激進。這樣的野心也在能源轉型的議題上發酵,過去很長一段時間,能源轉型=排除所有化石燃料(fossil fuel,例如煤礦、石油及天然氣),將非化石燃料(non-fossil fuel)視為唯一救贖,進而導致石油燃料產業名聲下滑。我聽比較資深的同事說,Oil and gas在他的年代是人人擠破頭想要進去的”性感”產業,現在則是帶有“污名”的產業,大概不太有人可以很驕傲的說出我在oil and gas產業工作了,大家會以energy industry (能源產業)加以修飾。

 

然而有趣的是,歐洲人一面罵石油燃料,一面又深深依賴它。目前,歐洲的能源供給有30%來自non-fossil fuel,70%來自fossil fuel,這已經模範生的成績單(其他國家約莫20% vs 80%),並且歐洲開始思考,這個成績單究竟帶給歐洲什麼實質好處?

 

最近很有名的Draghi report即指出,歐洲在永續議題上快馬加鞭,也導致其他領域的落後,例如在創新方面無法與美國競爭,在再生能源上,甚至將被中國搖搖趕上,報告指出,最晚到2030年,預計中國太陽能光電年產能將達到全球需求的兩倍。

 

專家很明確地指出,歐洲就是過太爽,當世界正在汲汲營營發展自己時,歐洲像一顆躺在沙發上的馬鈴薯,把產能外移,因為亞洲有廉價的勞動力;也未積極培育創新,讓人才外流至美國或其他鼓勵創業的國家。過去的時間,歐洲積極「轉綠」(go green),當然很好,這是很好的價值,但是我們轉綠的方式是過度強調發展非石化燃料,石化燃料則大量依賴進口,更糟的是,在發展綠能上,我們過度依賴中國的產能,當然我們可能用最低廉的價格實現了我們永續的目標,但我們也忽略了高度依賴所伴隨的風險,以及工作機會的流失。

 

因此,逐漸地,歐洲可能即將失去永續領頭羊的地位,因為中國將會甚至已經做得比我們好。

 

這個講座有幾個重點:

  1. 歐洲在永續上向來是模範生,這連帶讓他們有種救世主的「驕傲」;台灣則因為與中國的各種國仇家恨,對中國往往帶有一點「鄙視」。這兩者恰巧「不謀而合」地讓我們容易輕忽中國的實力。
  2. 能源轉型的風向將一改過往的激進路線,有傳聞歐盟可能會修訂淨零目標,因為現在的目標已經有越來越多研究指出無法達成。
  3. 永續議題高度與政經議題相關,尤其能源議題,非常仰賴政府的作為,就目前的觀察,歐盟仍就會往再生能源的路線前進,但會重新重視化石燃料產業。

而最最重要的takeaway是:歐洲該醒來了。